近来,工业4.0热浪袭来,目前国内的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国有对策,业界推崇,大众参与。令笔者感触zui深的还是曾经一位老友这样说过,“买车一定要买车,买鞋也要牌,厨房刀具已双立人”。十足的脑残粉,在下不禁感慨“制造”就有那么好?
zui近,一场巨大的并购活动再次引发笔者的思考。1月11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以9.25亿欧元(约合66.5亿元人民币),悉数收购加拿大Onex基金拥有的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zui大一笔的投资。克劳斯玛菲属于的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享有业界“劳斯莱斯”的美誉。其服务范围涵盖了注塑、挤塑和反应技术的全套工艺。业界评论此次并购让“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更加并行无间。
中国工业改革可以说一直在借鉴工业发展之路,从购买技术,加强交流合作,到收购,无疑在牢牢抓住制造。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国人推崇他们的产品,是其片面的。要说德意志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很多人都会概括为“严谨”二字。工业革命起步远远落后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甚至走过“山寨”英国制造的道路。幸好,本身的民族特性定不会满足于山寨,在众多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努力下,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实现了越级发展,一度超过英国工业。这个勤劳又严谨的民族造就了欣欣向荣的本土制造业。
从1866西门子发明直流发电机,到1993的无氟冰箱,人在过去的百里发明了无数至今仍影响着的产品。据统计,8千多万人口,却有着2千多个的品牌。相比而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拥有的世界却。当欧洲大搞金融经济时,却脚踏实地坚守制造实业,金融行业动荡,欧洲其他国家都受波及陷入危机,而却创造了大批*品牌。且涉及诸多领域,例如汽车行业的奔驰、宝马、奥迪,医疗领域的拜耳、贝朗蛇牌、马丁、史托斯等。这些产品质量好,可用时间长的特性打响了“制造”的口。
一位留德学者曾经概括过制造的特点。制造产品注重创新,专注打造较高附加值。创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品牌效应。因而这些产品相比国产价格要高出许多,但其较高的质量保障仍是大多是国人“梦寐以求”,这也是德企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与其差别就在于中国制造依靠廉价劳动力,而依靠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从劳动力到产品本身,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要跨越这一步仍需巨大努力。
在员工培养方面,注重技能和忠诚度。职业教育系直沿袭的“学徒制”,这一制度下,劳工需要当3至4的我学徒。工会在450个行业里强制规定:劳工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聘用。由于工人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完整学习培训,其蓝领工人平均每小时的薪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另外,与不同的是大多数企业都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或减少利润来保住多余的劳力。可见,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重视程度。
在企业管理上,人也一直坚守着双委员会制度的老规矩。企业法规定,事会下必须设有执行委员会和监事委员会两个系统。即使是在大型跨国企业里,等级制度也不明显。人务实、注重效率,喜欢用zui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企业更倾向于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另外企业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为消费者带来更大利益。企业植根于社区,地方化,很多企业建立在远离区的小镇,使员工依赖于企业,避免员工频繁岗。
看来制造,的确内涵丰富,其产品过硬的品质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建立起来。或许不恰当的比喻,制造就如同古人盛赞的君子那般,心怀长远目标,拥有专业技能,追求品质,加上谦逊态度。说到这,笔者开始赞同老友的想法了。
上一篇 : 邦纳发布多款工业照明灯及指示灯新品
下一篇 : 乔丹JORDAN工业控制阀现货